第 六 单 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4.分组朗读课文。
5.教师范读。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学反思:
16、《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7、《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2.解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2.感悟孩子的处境。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水手→猴子
经过:猴子戏弄、追赶→陷入困境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获救
教学反思:
习作
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你选择的是哪两位?为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板书: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
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板书:脱险境)
(二)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拿起笔,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的时光吧。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板书设计:
神奇的探险之旅
入险地
遇险情
脱险境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推测思维过程
1.谈话导入。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田忌赛马》时,孙膑想到了什么样的计策?(指名学生说)
2.小组交流讨论: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学生自由推测)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选代表上台推测孙膑当时的思维过程。(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交流平台”第2自然段)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4.在课文《跳水》中,当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有可能摔下来没命时,船长想到了什么办法使儿子脱离危险?(船长用枪逼迫儿子跳水,使儿子得救)
5.小组交流讨论:推测船长当时是怎么想的。(学生自由推测)
6.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选代表上台说出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交流平台”第3自然段)
7.教师小结: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办法去解决。
(二)古今对比,发现意思异同
1.对于我们来说,文言文的意思很难理解。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加点字的意思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有一些古今意思相同的字,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字的现代文意思推测出它的文言文意思。
(三)体验情感,学会表达方法
1.有的时间很短,我们却感觉很长;有的时间很长,我们却感觉很短。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
课件出示:
l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l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四十秒钟,明明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明明时间很长,为什么作者说一转眼就过去了?(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有时为了情感的需要,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时间明明很短却觉得很长,时间明明很长却觉得很短,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指名学生说)
5.有的时候时间短,却让我们感觉时间太长;有的时候时间很长,却让我们感觉时间很短。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
6.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写的句子,相互提出修改建议。(评选出小组里写得最好的)
7.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到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的句子)
8.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或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我们要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时间的描写中融入人物的情感。
(四)阅读材料,掌握修改方法
1.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自由朗读课本上面的材料《一幅画像》,这段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生自由读修改的作文)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小组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我们以后修改习作要学习叶圣陶先生用字的准确性,把长句改成短句,删除多余的词使句子干净规范等方法,认真地把我们的习作修改好。(表格)
(五)了解古代年岁的别称,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1.熟读“日积月累”,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课前预习资料。
课件出示: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知识配对)
2.读正确,正音:耄耋(mào dié)、笄(jī)。
3.读明白: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交流。
(2)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及笄之年:古时女子年满15岁时,就将头发束起来并插上簪(zān)子。后引申为到了结婚的年龄。
弱冠之年: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加冠,以示成年。
而立之年:孔子说“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能洞悉明察,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知天命之年:50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对得失的淡然。
花甲之年:60岁,是一个平静的年龄,所以看什么都习惯了,听什么都可以一笑而过,想做什么也不大在乎别人的眼光了。
古稀之年:古人一般到70岁时辞官家居,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70岁的代称。
耄耋之年:80-90岁老年人的泛称。
期颐之年:100岁称“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4.练习巩固。
(1)同桌之间你考我答。
(2)师生互相考一考。
5.熟读成诵:(1)男女生读。(2)小组对读。(3)练习背一背。
6.总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这是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更多有关古人年龄称谓的词语。
(六)单元总结,学习思维方法
1.学了这个单元,大家有什么收获?(学习了这个单元,使我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办法去解决。我还学会了根据情境编故事。)
2.教师总结: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课文《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自我矛盾,做到三思而后行。课文《田忌赛马》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了缜密的思维后再来解决问题,先谋后做,谋略在先才能事半功倍;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要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课文《跳水》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思考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人善于思考的重要性,遇到任何问题,要通过思考想出恰当的办法去解决。因此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