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 >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2025年05月06日 15:41:33 访问量:60

第 六 单 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4.分组朗读课文。

5.教师范读。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学反思:

 

 

 

 

16、《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2. 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7、《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2.解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2.感悟孩子的处境。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水手猴子

 

经过:猴子戏弄、追赶陷入困境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获救

 

教学反思:

 

 

 

 

 

 

习作

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你选择的是哪两位?为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板书: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

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板书:脱险境)

(二)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拿起笔,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的时光吧。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板书设计:

 

神奇的探险之旅

入险地

遇险情

脱险境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推测思维过程

1.谈话导入。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田忌赛马》时,孙膑想到了什么样的计策?(指名学生说)

2.小组交流讨论: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学生自由推测)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选代表上台推测孙膑当时的思维过程。(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交流平台”第2自然段)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4.在课文《跳水》中,当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有可能摔下来没命时,船长想到了什么办法使儿子脱离危险?(船长用枪逼迫儿子跳水,使儿子得救)

5.小组交流讨论:推测船长当时是怎么想的。(学生自由推测)

6.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选代表上台说出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交流平台”第3自然段)

7.教师小结: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办法去解决。

(二)古今对比,发现意思异同

1.对于我们来说,文言文的意思很难理解。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加点字的意思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有一些古今意思相同的字,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字的现代文意思推测出它的文言文意思。

(三)体验情感,学会表达方法

1.有的时间很短,我们却感觉很长;有的时间很长,我们却感觉很短。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

课件出示:

l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l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四十秒钟,明明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明明时间很长,为什么作者说一转眼就过去了?(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有时为了情感的需要,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时间明明很短却觉得很长,时间明明很长却觉得很短,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指名学生说)

5.有的时候时间短,却让我们感觉时间太长;有的时候时间很长,却让我们感觉时间很短。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

6.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写的句子,相互提出修改建议。(评选出小组里写得最好的)

7.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到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的句子)

8.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或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我们要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时间的描写中融入人物的情感。

(四)阅读材料,掌握修改方法

1.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自由朗读课本上面的材料《一幅画像》,这段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生自由读修改的作文)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小组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我们以后修改习作要学习叶圣陶先生用字的准确性,把长句改成短句,删除多余的词使句子干净规范等方法,认真地把我们的习作修改好。(表格)

(五)了解古代年岁的别称,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1.熟读“日积月累”,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课前预习资料。

课件出示: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知识配对)

2.读正确,正音:耄耋(mào dié)、笄(jī)。

3.读明白: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交流。

(2)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及笄之年:古时女子年满15岁时,就将头发束起来并插上簪(zān)子。后引申为到了结婚的年龄。

弱冠之年: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加冠,以示成年。

而立之年:孔子说“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能洞悉明察,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知天命之年:50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对得失的淡然。

花甲之年:60岁,是一个平静的年龄,所以看什么都习惯了,听什么都可以一笑而过,想做什么也不大在乎别人的眼光了。

古稀之年:古人一般到70岁时辞官家居,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70岁的代称。

耄耋之年:80-90岁老年人的泛称。

期颐之年:100岁称“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4.练习巩固。

(1)同桌之间你考我答。

(2)师生互相考一考。

5.熟读成诵:(1)男女生读。(2)小组对读。(3)练习背一背。

6.总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这是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更多有关古人年龄称谓的词语。

(六)单元总结,学习思维方法

1.学了这个单元,大家有什么收获?(学习了这个单元,使我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办法去解决。我还学会了根据情境编故事。)

2.教师总结: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课文《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自我矛盾,做到三思而后行。课文《田忌赛马》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了缜密的思维后再来解决问题,先谋后做,谋略在先才能事半功倍;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要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课文《跳水》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思考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人善于思考的重要性,遇到任何问题,要通过思考想出恰当的办法去解决。因此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编辑:苏红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五年级下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南安市九都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南安市九都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