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21课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品味古诗引用典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品味古诗引用典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让我们走近征战沙场的将士们,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3.进入今天课文的学习:《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塞 秦 征 将 杰
2.我有识字绝招!你说一个,我说一个,比一比谁的绝招多。
(1)图片识字:边塞 征兵
(2)形近字辨析:塞-赛 秦-泰 征-征 将-奖
(3)情境识字法:塞 征 将(与战争有关的生字)
(4)学习多音字“将”的读音和用法。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诗特点。
(2)借助课后注释或插图理解字词。
(3)派代表交流,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3.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注意断句。
(2)同桌合作把后面的两首诗歌也读通顺。
(3)注意多音字“还”,这里读(huán)。
4.小组之间交流你的朗读成果。
(1)读出节奏和韵律。
(2)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3)多种方式呈现朗读成果。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诵读后交流思考: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预设:爱国。
3.你从哪里能够读出这种情感?
预设: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朗读指导。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朗读提示:第一句要读得雄浑,第二句要读得低沉,后两句要读出企盼之情。
凉州词
[唐]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朗读提示:前两句要读得激昂兴奋,后两句要读得豪放、旷达。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朗读提示:前两句要读得慷慨激昂、豪迈雄壮,后两句要读得凝重。
五、课堂扩展
1.比赛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朗读之星”。
可以选择齐读、接读、男女分读等方式。
2.结合朗读,尝试想象三首古诗描绘的画面。
六、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塞 秦 征 词 催 醉 杰 亦 雄 项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说不同。
第二课时
一、识字导入
1.同桌之间多种方式复习生字。
出示会写生字:塞 秦 征 词 催 醉 杰 亦 雄 项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
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二、古诗背诵
1.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中华上下五千年,边塞家国记心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豪迈气魄。
3.选取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小组间交流学习。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
预设:
(1)参考课下注释。
(2)借助工具书。
(3)加入自己的想象。
三、古诗赏析
(一)渴望太平。
1.想一想:从《出塞》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这是一首边塞诗。
我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以《出塞》为题的诗?
预设: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还搜集了关于《出塞》的哪些资料?
预设:
(1)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2)诗人运用此典故,一方面是诗人希望朝廷启用良将,使得边患消除,将士还乡,黎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讽刺了戍边将帅的骄惰无能,朝中良将匮乏的现实。
3.轻声吟诵《出塞》,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面?
一轮明月照着边关,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凄凉。
这一“秦”一“汉”两字,将时间延展到近千年!说明了什么?
预设:年代久远。
“万里长征”又说明了什么?
预设:将士们离家万里,路途遥远;战争残酷。
“人未还”为何没回?
预设: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个“人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对应诗文哪两句?
预设: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4.谁来说一说后面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可以借助课下注释:
但使:只要。
胡马: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2)诗人思念李将军的文字背后,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诗人运用典故哪是在盼李将军啊,他分明是在?
预设:忧国忧民盼和平。
(3)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秦汉以来,明月照耀下的边塞,出塞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只要龙城仍有像李广一样的将军驻守,外敌的骑兵就不敢踏过阴山(入侵中原)。
(二)杀敌豪情。
1.对《凉州词》,你了解哪些信息?
预设:这是一首曲牌名。
你还知道其他哪些诗人的《凉州词》?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小组之间汇报你觉得有价值的问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
(2)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你从哪里体会到这种感慨和情怀?
3.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凉州词》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三)犹忆英雄。
1.你还搜集了哪些《夏日绝句》的写作背景?
预设:《夏日绝句》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到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
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2.你还搜集了哪些《夏日绝句》的资料?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谁?
预设: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
这里也是运用典故的写作手法。
你了解“不肯过江东”的这段历史吗?
3.全诗围绕哪个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预设:“思”,表达了对舍生取义的英雄的赞美。
4.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夏日绝句》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5.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对诗文的理解。
预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四、课堂展示
1.把你认为诗中最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写到积累本上。可以小组之间共同合作,制作一本边塞诗集哦!
2.展示你所搜集的爱国名言。
五、课后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第22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哪位名人?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乔布斯、毛泽东、贝克汉姆。
是的,不管是科技奇才、伟人领袖,还是体坛明星,他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在精神方面教会我们积极向上,给予我们向上的正能量。
2.你们认识这位名人吗?
预设:周恩来。
请了解的学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关于周恩来的资料你知道多少呢?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周恩来的资料。
预设: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3.这节课上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生字。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感动和心痛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
2.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3.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最多。
(1)一字多词:崛 淮 惑
(2)形近字辨析:晰-蜥-淅 效-校-较
(3)情境识字法:范 魏(结合同学的姓名进行识记)
(4)图文识字:清晰 效率 淮河
(二)感知课文。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读书-疑惑不解-目睹惨剧)
预设: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10):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1-14):周恩来从伯父口中了解到“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三)朗读课文。
1.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惊讶,并再次询问他。
朗读提示:朗读魏校长的话时,语调上扬,“又”重读,要读出意外、疑惑的语气。
2.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十分赞赏。
朗读提示:朗读时,声音洪亮,语速稍慢,表达出肯定、赞叹的语气。
3.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朗读提示:朗读时,周恩来的话要读得快一些,急切一些,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表达出对这件事的关注;要读出伯父的无奈,语速稍慢。
三、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练习本来写生字,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重点讲解:“肃”字横折的折笔取斜势,中竖要长;“赞”字上部左边末笔为竖提,下部“贝”竖撇斜伸。“惑”字上大下小,宜紧凑,注意笔画间穿插避让。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1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有益的书籍。
崛起 范文 魏国 清晰 效果 淮南 疑惑 惩罚 斥责
2.让我们像周恩来总理一样立志高远。
肃静 清晰 振兴 胸怀 赞扬 效果 平凡 顾问 训斥
3.现在就来让我们细细品读,感受周恩来的崇高志向。
二、课文赏析
(一)对比志向。
1.默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阅读要求:
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预设:学校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
预设: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2.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他同学: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想一想:这些不同表现了什么?
预设:周恩来的读书与民族振兴联系,其他同学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这也突出了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3.小组之间角色表演这段对话,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从周恩来对问题的回答态度上来看,他是默默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后才问答的,表现了他认真思考,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从周恩来对问题的回答内容来看,他的志向远大。
4.这一部分最后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预设:紧承上文,揭开人物身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二)初到奉天。
1.小组汇报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渊源。
预设: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2.自读第二部分,想一想:是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预设:从伯父那里知道“中华不振”。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不要随便去玩;有事绕着走;没有地方说理。
这表明了什么?
预设:中国不振,软弱无能。
现在的你心里有哪些话想说呢?
预设:为当时落后的中国感到心痛,难过。
3.小组之间角色表演这段对话,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周恩来和伯父是什么样的人?
预设: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人;伯父是一个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人。
(三)外出见闻。
1.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什么?
预设: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预设:(外国人横行)的地方。
一个妇女含冤的地方。
预设: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
学生边读边想象:这个女人是怎样哭诉的?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外国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什么感受。
结果呢?
预设: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这是一个(蛮横无理)的地方。
一个怒不敢言的地方。
预设: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这是一个(没有公平)的地方。
你会怎样安慰这个女人?
预设:不知道怎样安慰,心里很失落,难过。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预设:中华民族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遭受欺凌,怒不敢言……
(四)深刻体会。
1.看到这一切,十二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问题比作一团烈火,说明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2.小组讨论: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预设: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文章结构上,照应开头。点明立志的原因,引发思考。
3.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表达效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预设: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情感激昂充沛、坚定信念和决心、照应文章标题、突出中心思想……
4.结合下面的诗句再次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1)查阅资料;(2)了解历史;(3)请教老师、家长;(4)分析立志原因。
三、感悟提升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这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周恩来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周恩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结合查找到的有关材料汇报交流:周恩来的贡献。
预设: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为他落泪,自发为他送行。他活着时生活朴素,他离开时两袖清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总理,是外交界的佼佼者。
3.希望同学们共同努力,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四、课后练习
课下跟同学交流,你还知道周恩来先生的哪些故事?分享一下。
第23课 《梅兰芳蓄须》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宁、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梅兰芳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梅兰芳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大家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课下老师让你们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老师今天来考考你们的搜集情况。
你们知道京剧里有哪些角色吗?
预设: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你们知道四大名旦分别是谁吗?
预设: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京剧四大名旦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就是被称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先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关于梅兰芳的资料你知道多少呢?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梅兰芳的资料。
预设:梅兰芳,我国杰出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运用唱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梅兰芳的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梅兰芳蓄须)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生字。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
2.逐个朗读,开火车读生字。
3.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最多。
4.形近字辨析:
迫-舶-泊 邀-激-缴 扰-忧-优
拒-柜-距 签-銮-鑫 订-盯-钉
(二)整体感知。
1.品读“阅读提示”,交流一下:你得到哪些信息?(议一议)
(1)梅兰芳的相关情况。
(2)阅读课文的重点。
(3)课外拓展的学习任务。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照应文题,说明梅兰芳有过一段蓄须的历史。
第二部分(2-7):家国沦陷,梅兰芳决定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侵略军表演。
第三部分(8-9):抗战胜利后,梅兰芳继续表演,令人钦佩。
三、课文赏析
(一)闻名世界。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交流你的学习成果。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这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向我们介绍了梅兰芳的地位。
我们说这一段还为我们设置悬念,你认为设置了什么样的悬念呢?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梅兰芳作为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了演出要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那么为何“蓄须”?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蓄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二)拒绝演出。
1.日军占领上海,使梅兰芳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被迫藏身租界,放弃演出,深夜吟唱。
我们选取其中的案例:梅兰芳为什么不去演出,而在家里偷偷吟唱呢?
预设:梅兰芳热爱戏曲艺术,渴望舞台,可是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梅兰芳对日军的痛恨、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读一读第2-7自然段,思考: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
预设:在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的情况下,梅兰芳所有借口都用尽,只能蓄须明志。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我们可以这样来赞扬一下我们的梅兰芳先生:为了抵抗日本人随时随地的骚扰,梅兰芳选择蓄须;为了表示自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梅兰芳选择蓄须;为了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梅兰芳选择蓄须。总而言之,梅兰芳把“蓄须”作为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一种手段。
3.小组讨论交流:为抗议日本侵略者,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困难?
预设: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骚扰和迫害;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无法维持;设法生病,忍受身体痛苦,险些丧命。
梅兰芳装病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相信他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是选择这样做呢?
预设:因为他不想为日本人表演、他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4.小组讨论交流:为抗议日本侵略者,梅兰芳都做过哪些事?
预设:避港拒演、蓄须拒演、卖房拒演、自伤拒演。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以梅兰芳的心态口述其内心的想法。
例:避港拒演——梅兰芳在香港时,他是这样做的——到深夜时,关紧门窗,拉上厚窗帘,悄悄地细声吟唱;他是这样想的——我不愿意为日本人演出,即使我只能在晚上偷偷地练习,不能被别人听见,我也必须为祖国的荣誉而坚持!
预设:
蓄须拒演——梅兰芳在香港沦陷后,他是这样做的——蓄须明志;他是这样想的——拒绝的借口都用完了,我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拒绝那些侵略者的骚扰呢?啊,如果我蓄须,不就无法上妆,唱不了旦角了吗?对,就这样做!
卖房拒演——梅兰芳再次回到上海后,他是这样做的——卖掉北京的房子,用以维持生计;他是这样想的——二十两黄金算得了什么?生活困顿算得了什么?对我来说,对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而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才是最重要的!我怎么能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气节!
自伤拒演——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梅兰芳是这样做的——找到朋友打伤寒预防针,借助重病避免上台;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日本侵略者一定会用武力强迫我上台演出,除非病情严重得上不了台,啊,即使会因此丢掉性命,我也不会为日本人演出。
5.小组之间角色表演自己喜欢的事件,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1)交待时代背景;(2)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3)适当加入自己的演绎。
梅兰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作为一个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热爱舞台;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梅兰芳赤诚的爱国情,超越生死的爱国行为,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
(三)重回舞台。
1.抗战胜利后,梅兰芳的做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剃了胡须,上台演出。战争胜利,内心欣喜。
结果呢?
预设: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为什么那么多人来看他的演出,甚至没有座位就站着看呢?
预设:因为大家都非常喜爱他高超的表演技巧,同时更敬佩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2.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你从梅兰芳先生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从文中能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评价一下他吗?
预设: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这段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预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四、感悟提升
1.结合下面的诗句谈谈你对梅兰芳的认识。
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著名画家丰子恺
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哪里能感受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热忱?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这篇文章写的是梅兰芳崇高民族气节的几件事;为了中华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梅兰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查找到的有关材料汇报交流:梅兰芳的“美”。
五、课后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拥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英雄呢?请把他的故事写下来。
第24课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了解全诗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的和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了解全诗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你喜欢旅游吗?你知道哪些红色革命旅游胜地?
预设:井冈山、红安、瑞金……
我们来参观一下红色革命旅游胜地——延安。(播放视频:红色旅游胜地——延安)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困惑的地方。
(二)认读生字。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
2.近义词辨析:延(廷) 昔(腊) 笋(尹) 茅(矛) 炕(坑) 媚(楣)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了解大意。
1.初读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
想一想:作者要追寻的是延安的什么?作者通过哪些事物来追寻延安?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2小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小节):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小节):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四)朗读课文。
1.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朗读提示:这一小节应饱含深情地读,用迫切的语气读。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朗读提示:这一小节追忆了延安的代表性事物,朗读时应充满深情,语速稍慢。
2.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朗读提示:第三小节内容应用深情真挚、语重心长的语气去读,第四小节的内容应充满热情与自豪地朗读。
3.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朗读提示:第五、六小节内容感情充沛,语调高昂。
4.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朗读心得。
(1)找出诗歌的韵脚;(2)抓住关键词;(3)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三、课文鉴赏
(一)迫切追寻。
1.朗读第1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心情?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预设: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延安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它。
2.齐读第2节:说一说诗歌重点写了哪几个地方?
预设:延河、南泥湾、枣园、杨家岭。
查阅资料后汇报: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具体所指?
(1)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预设: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2)小组之间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汇总另外三个地方的具体所指。
预设:枣园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指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引发人们的感怀。
(二)具体追寻。
1.朗读第二部分后交流:诗人走进延安,有什么所见所想?
预设: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代表着科技的发展。
这些变化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感受到延安科学技术的变化。
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家用电器满目琳琅说明了什么?
预设:这些现代化事物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延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边读边思考:作者追寻延安,实际在追寻什么?
预设: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不忘延安。
1.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反面: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预设: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预设:运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正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反复朗读后,交流你感觉印象深刻的句子。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怎样改为陈述句?
预设: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四、拓展升华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这是一首优美的新体诗,节奏明快、韵律感强;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继承伟大的延安精神。
2.延安的精神今天还需要吗?我们该怎么做?
预设: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结合查找到的有关材料汇报交流:延安文化。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习作 《写信》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2.把握书信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教学难点:
把握书信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亲人、朋友、同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充满温情。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用QQ、微信聊天,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老师也有许多朋友,我们还经常书信进行交流,因为信件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
二、明确要求
1.读课本106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2.学生交流。
交流预设:
(1)给亲友或其他人写一封信。
(2)和同学交流写信封的注意事项。
(3)通过邮局或电子邮件发给对方。
三、习作指导
(一)书信格式
1.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它有具体的格式。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106页例文,说说一封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格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学生根据例文回顾书信的格式。
(2)明确:
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3.为了便于大家记忆,老师把书信的格式编成了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事一段不乱套。
事情说完写祝福,健康顺利常说到。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二)写信对象、内容
1.信的格式掌握了,那么现在你最想给谁写信呢?你想告诉他什么?
2.教师相机总结板书:
(1)写信的对象可以是:亲朋好友、同学、老师……
(2)写信的内容可以是:学校活动、家中近况、感谢、道歉、叙旧、家乡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名胜古迹、建议意见、趣事新闻、问候、邀请、愿望……
3.正文的主要部分,即写信人要说的话。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感情真挚自然。
(三)信封填写
1.写好的信要寄出去,还需要有信封。看一看下面的信封,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应该怎样填写?(出示信封)
2.学生观察、交流。
明确填写方式:
信封上有三条横线, 第一条线左边空两格写收信人的地址;第二条写收信人的姓名;第三条稍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右下角写寄信人的邮编。
(四)电子邮件填写
1.除了通过邮寄的方式寄信,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一起来了解一下电子邮件的填写吧。
2.教师现场操作讲解,学生观察交流。
3.明确:一封电子邮件的基本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收件人、主题、正文。
(1)填写收件人。
(2)主题。主题填写时,要意思明确,让别人看到这个主题就大概能知道邮件的基本内容,如:对于……的想法或者是对……的建议。
(3)首先是尊称,如:尊敬的爸爸、亲爱的姐姐等,如果是长辈就说“您好”,如果是一般的同事就说“你好”。事情说完以后,以祝福语结尾,再注明写邮件日期和写邮件的人。
(4)如果想要写信息或者材料内容比较多,也可以作为附件添加进去。
四、自由作文
1.掌握了写信的格式,明确写信的对象和写信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小试牛刀,赶紧拿起笔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2.学生自由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赏评完善
1.教师出示评改步骤:
先通读习作,一看语句是否通顺;二看信的格式是否正确;三看内容是否具体生动;四看感情是否真挚。
2.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3.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修改建议,自己修改习作。
六、作业
1.认真把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
2.把信寄出去,与远方的亲人、朋友交流。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形容人物的词语并学会准确使用。
3.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感情,练习使用反问句。
4.积累背诵《别董大》,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积累背诵《别董大》,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本单元我们学习一个个爱国楷模的事迹,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继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
同学们,你喜欢阅读吗?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你用什么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2.自由交流。
3.学生展示。
预设:
甲: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
乙: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丙: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丁:……
4.想一想,你还用什么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你的独特见解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1.出示词语。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预设:
要知道形容哪些人,首先得理解词意。
2.理解词语。
预设:
志存高远:指志向远大,有雄心壮志。
精忠报国:竭尽忠诚,报效国家。
大义凛然:指为了维护正义而表现出的令人敬畏的样子。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多指为了革命、正义而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承。
3.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根据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语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出示词语。
“志存高远”形容有远大抱负的人。“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形容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战、不屈不挠的人。“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形容清正廉洁、不徇私枉法的官员。
(二)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1.出示句子。
第一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预设:
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式陈述句。
第二组: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预设:
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式陈述句。
2.体会语气与表达感情的差别。
预设:
反问句不但比陈述句的语气更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鲜明,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3.学以致用。
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
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情境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预设:
情境一:维护公共卫生难道不是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吗?即使有清洁工打扫,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吗?
情境二:天哪,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这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吗?
四、日积月累
出示古诗《别董大》。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2.知诗人,解诗题。
(1)高适,字达夫,唐代大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2)董大: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3.抓字眼,晓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曛: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莫:不要。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
黄云漫天太阳光昏暗朦胧,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在高空。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走遍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4.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让我们放飞思维,展开想象,体会一下诗中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5.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