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六年级 >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024年09月30日 16:22:44 来源:网校空间 访问量:1184

 

第四单元

13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新词。

2.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正确理解词语;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领悟环境描写以及设置悬念的结尾对烘托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小小说的表达特点。

3.表达与交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续编《桥》的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自己朗读课文,要能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作者及小说文体

4.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1.读准词语:

1)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放肆、狂奔、势不可当、狞笑

2)描写村民的词语: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你拥我挤

3)描写老汉的词语:清瘦、拥戴、沙哑、揪出

2.读准带多音字的词语:折本、折断、折腾、狂奔、投奔

3.重点理解:咆哮 狞笑 拥戴 沙哑 放肆 呻吟 势不可当

4.指导书写:咆、哮、嗓、哑、呻,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淌、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上部是小字头。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的的最后一笔变成点。半包围结构。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找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发生的事

2.结合思维导图,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任务四:走近洪水,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1.熟读课文,请用“----”画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旁边批出你的理解。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生谈体会

3.指导朗读。选择一句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指导朗读,可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4.洪水和大雨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而文章的主人公是老支书,那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

5.小组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交流

6.结合课本中的图片想象画面,全班齐读。

7.从这五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的表现是?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8.生谈感受,你读出了什么?(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

任务五:走近老支书,体会人物形象

1.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支书)

2.请用﹏﹏画出有关描写老支书的句子,完成学习单

老汉

具体表现

品质表现

神态

 

 

动作

 

 

语言

 

 

(注: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带着对人物的体会有感情读这几段话

4.在这危难时刻,老支书下了一道啥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5.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标点符号等角度分析,再次体会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心系群众的美好品质)。

6.指导朗读。

任务六: 形象升华 明白悬念

1.老支书的心系群众、舍己为人的党员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支书,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句子,做上标记。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3)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这几段话是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在这里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呢?(动作、语言)

3.找出句中的动词,前后对照找出矛盾之处。

(矛盾之处:揪——推;  瞪——推)(个别读、男女读、齐读)

4.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充满矛盾吗?

5.生交流汇报

6.师配乐朗诵最后一部分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7.你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竟然是一对亲生父子啊!)

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8.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他俩的关系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巧妙设置悬念。)

9.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10.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11.指导学生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穷人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识写“汹、涌”等14个汉字,读准多音字“强、作”。

2.阅读与鉴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自己的积累理解“汹涌澎湃、自作自受”等词语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能找出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3.表达与交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迁移运用文中的心理描写方法写一些西蒙临死前的心理活动。

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自己朗读课文,要能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汹涌澎湃、忐忑不安”等词语的含义。

3.阅读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

4.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1.读准词语:寒风呼啸、汹涌澎湃、蜷缩、魁梧黧黑、忐忑不安

2.读准带多音字的词语:勉强 富强 倔强 自作自受 作坊

3.重点理解:心惊肉跳

4.指导书写:字三点水写得有弧度,下面的两个横向上靠;字的横画斜度一致,下面部分露出来一点。

5.读准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收养

(第一组词语写的是环境,第二组词语写的是人物心理,第三组词语写的是情节。这三组词语已经点出了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把小说的三要素串起来,说一说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晚上,桑娜和渔夫收养了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2.请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等待丈夫、抱回孩子、渔夫归来)

任务四:聚焦环境 体会作用

1.文中写了10个穷人,桑娜一家七口,西蒙一家三口,默读课文1-11自然段,用“     ”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两家是贫穷人家?(恶劣的天气环境;家里的陈设和起居饮食勉强填饱”“没有鞋穿”“菜只有鱼睡觉还早;桑娜抱回孩子之后的动摇与忐忑;西蒙死后家庭情况稻草铺对着门的一张床旧头巾等)

2.同样是穷人,桑娜家和西蒙家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温暖而舒适,潮湿又阴冷)

3.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一画从哪些地方写出看出桑娜家温暖而舒适?(地扫得,炉子,食具,白色帐子,五个孩子)

4.屋内温暖而舒适,屋外的环境却是,读(寒风呼啸、汹涌澎湃),从环境的对比中,你读出了什么?(桑娜勤劳能干,善良,生活态度积极乐观)

5.这段环境描写能否去掉?它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烘托桑娜的勤劳善良)

6.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朗读指导:屋内外的环境不同,朗读时的语气也应不同,用柔和的语气读出屋内的舒适与温暖。)

任务五:聚焦情节 体会设计巧妙

1.读完课文1-11自然段,你的心中有哪些疑问?

疑问1:渔夫能否平安归来?

疑问2:渔夫会不会同意收养孩子?

疑问3:西蒙临死前为什么不把孩子托付给桑娜?

2.这些疑问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列夫托尔斯泰可以这样安排下面的情节:一是渔夫没有平安归来,桑娜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抚养七个孩子;二是渔夫回来了,但因家境贫寒,渔夫不同意收养两个孩子,在桑娜的再三坚持下,渔夫勉强同意收养西蒙的孩子。作者为什没有这样去安排小说的情节?

理由1:渔夫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通过渔夫回来后情节,塑造渔夫的人物形象。

理由2:小说情节强调一波三折,出人意料。

理由3:设置悬念,使小说更有张力。

3.渔夫回来之后,桑娜欲言又止,桑娜想说收养孩子之事,却不知如何开口,为此,他们聊天中间两人沉默了两次。快速浏览课文第三部分,画出这两次沉默。

4.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任务六:抓住心理活动,品读桑娜品质

1.桑娜抱回孩子之后的内心是怎样的?默读9-11段画出相关句子。

2.读读第9段,你读出了桑娜怎样的内心感受?(紧张、害怕、担忧、自责、矛盾)

3.这段心理描写很有特点,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藏着哪些写作上的小秘密?

秘密1:围绕矛盾的内心来写。

秘密2:写出了桑娜内心是有变化的。(担心、自责、决断)

秘密3:使用了大量的问号和省略号。

4.对比一下这两段话,你觉得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这是闹着玩的,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好像是他来了,不,他还没来。我不应该把他们抱过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作者运用了7个省略号、6个问号、4个感叹号,把桑娜内心的不安与矛盾写得淋漓尽致。)

5.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我们桑娜毫不犹豫,坚决果断,而作者却写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害怕担忧,这样写会不会损害桑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渔夫在这么恶劣的天气还要出海打鱼,穷困的生活下,桑娜犹豫不决是很正常的,不然这个人物就不真实,桑娜内心越不安,越忐忑,越能凸显她的善良品质。)

6.有感情的朗读这段,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的内心。(朗读指导:朗读带省略号的句子,读出一种时断时续的感觉,结合桑娜的神态、动作描写,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犹豫不决的心理。)

任务七:关注语言动作,体会渔夫品质

1.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课文12-27自然段,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再次读读桑娜和渔夫之间的对话,想想渔夫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严肃忧虑-愿意把孩子抱过来-担心桑娜不愿意)

3.这些词句中,哪个词语或那个句子令你感受最深?从中你读出了渔夫怎样的品质?(写出了渔夫心地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关注渔夫的神态动作,有感情的朗读24自然段。

5.你认为桑娜和渔夫真的是穷人吗?为什么?(生活虽贫穷,但内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任务八:迁移练笔 灵活运用

1.西蒙作为孩子的母亲,一只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西蒙想要抓住什么?(抓住生的希望、抓住命运

2.临死前的西蒙内心一定肝肠寸断,忧心忡忡,孩子这么小以后谁来照顾,她完全可以把孩子托付给桑娜,但她却没有,请你仿照桑娜的内心独白,写一写西蒙临死前的内心活动,注意写出西蒙内心的变化,用上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

课后作业:搜集整理并积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句。

教学反思: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认读本课威胁、衰弱、宿营、抽噎等新词。

2.阅读与鉴赏: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让人感动的片段;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鱼钩的理解;抓住描写老班长语言、心理的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表达与交流:阅读有关长征故事,学习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能用一段话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和老班长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背诵《七律·长征》,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金色的鱼钩》。齐读课题。

3.课文中老班长是一位英雄人物,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老班长的外貌描写,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可见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班长。

4.课文中的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金色的鱼钩》走进他。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1.朗读课文,找出课文出现的鲜活的词语。

颧骨  威胁  鱼饵  衰弱 勉强  粗糙  瞻仰  抽噎  收敛

搪瓷碗 搀一段 奄奄一息  热气腾腾   夜色弥漫

2.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看。

抽噎:上气不接下气地哭。

奄奄一息: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形容生命垂危。

3.读准字音

宿营   和着青稞面  勉强    嚼草根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老班长的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概括交流: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2.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上面的概括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汇报小结:接受任务——艰难前行——壮烈牺牲——永远怀念

3.自读课文,找到打动自己的段落,熟练朗读。

任务四:借助旁批阅读,学习阅读策略

1.小说主要写了一位老班长,认识人物语言是很好的方法,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又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心理?学生圈画语句,写出自己的批注。

2.出示交流语句一: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交流预设:摸了摸嘴”“回味写出老班长在极端缺少食物的情况下极力装作吃过了,与后面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形成对比,可以体会到老班长的关爱他人,舍己为人。

指导学生朗读813自然段,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3.出示交流语句二:

他说:怎么啦,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交流预设:鱼汤极少,在大家都吃不下的情况下,老班长想方设法安慰我们,不想让我们有思想负担。只有我知道表明老班长提醒我不要说出秘密,要帮助他让战士们喝鱼汤。充分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我千斤重”“泪珠大颗大颗”“像塞了铅块表明我不愿看到老班长忍饥挨饿,担心他的身体。

指导学生朗读2122自然段,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4.出示交流语句三: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交流预设: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让战士们走出草地,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士,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

师生合作朗读28-31自然段。

教师小结:课文写出了特殊时刻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我们阅读时要抓住语言的背景以及人物心理来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任务五:运用阅读策略,解决课后任务

1.过渡:老班长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拯救了战士,牺牲了自己。无边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是那根用缝衣针完成的鱼钩。

2.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课文以鱼钩为线索,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远。“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任务六:学习迁移,巩固阅读策略

1.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当你看到“金色的鱼钩”,一定会记起老班长,脑海里一定会浮现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请用一段话向大家介绍他。

2.提供借鉴,出示感动中国给钱学森先生写的颁奖词:

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3.学生写后班级交流。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任务情境,把说服别人支持自己的具体理由讲清楚。

2.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获得对方的支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唤醒经验,引出话题

1.播放录像:

学生:妈妈,我想养一只狗。

妈妈:不行!太麻烦了。

学生:妈妈,寒假我想和同学一起去旅行。

妈妈:不行,没有大人陪伴不安全。

2.提问: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情需要顺服别人支持吗?

3.学生交流。(养宠物;竞选班干部;参加夏令营)

4.引出话题。那我们怎样才能说服对方,获得对方的支持呢?

任务二:模拟情景,尝试交际

1.创设情境:李雪同学想要办一份报纸,希望得到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2.引导交流:如果你是李雪,你打算如何说服老师?谁来演一演?

3.师生评议:她的说法能打动你吗?为什么?(是否说明来意;理由)

任务三:情境交际,探究方法

1.探究:想一想应该怎样说话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2.研读范文

赵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一件事情,就是我很想办一份报纸。我的想法是将班级每周大事、课外阅读中摘录的好词佳句,还有同学们的佳作等,都编入这份报纸中。办报不仅能给大家留下关于班级的美好回忆,还能让同学们互相欣赏佳作,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做交流。我有信心办好报纸,打字编排尽量由编辑部的同学完成,简单设计版面然后复印,成本低廉,只需要占用一点点班费,另外每周只出一期,也不会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赵老师,请您支持我,谢谢!

3.思考:李雪同学这么说,能获得赵老师的支持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礼貌诚恳说明来意;清楚具体讲理由;应对恰当消顾虑)

5.组内自选书中任务中的一个,也可以自定,角色扮演,说服他人。

6.全班尝试表演练习。

任务四:练习表演,初探方法

1.组内练习表演,组员互听互评。

2.根据课本中的贴士,明确目标。

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3.再次练习,推选代表。

任务五:全班展示,投票评选

1.每组选出代表进入演练决赛。

2.师生共评。

3.选出最佳口才奖,颁发奖状。

板书设计:

 

 

 

 

 

习作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虽是虚构的但也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2.能够借助学习过的故事写法,根据习作中的提示,创造性的编写故事,尽可能做到故事情节曲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回顾课文内容,明确故事特点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内容,明确这些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发生的,但读起来却让人感动,是因为这些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

2.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的内容,试着发挥想象,说说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

3.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评。鼓励那些敢于大胆想象的学生。

任务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我们将举行一个《我是小小故事家》的活动,思考:想要把故事讲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想要做好小小故事家,是有一些小秘诀的,同桌或小组内讨论,每个小组至少发现两个小秘诀。

秘诀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秘诀2:要把故事的情节讲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秘诀3:适当的渲染故事的氛围,还可以加入肢体动作。

3.小组内选定故事的内容,先组内试讲,然后再选取优秀代表上台演讲。

任务三:学习范文,探究方法

1.会讲别人写的故事还远远不够,能写会动人故事那才是本领!仔细阅读课本上的三组环境和任务,说说哪一组你最喜欢?为什么?

2.出示范文,学写法。

                    淘气包张明

五月的校园,丁香花开得正艳,校园里书声琅琅。上课了,班主任李老师让同学们复习昨天学过的成语。

    闻鸡起舞这一成语说的是谁?张明,起来回答。只见淘气包张明慢慢站起身,头埋在桌上,好半天才说:老师,是不是黄鼠狼呀?”“哈哈哈··……”班上的同学们顿时笑倒了一片。

王寒冰同学起来回答。”“闻鸡起舞说的是祖邈。传说东晋时期,祖逊年轻时就很有抱负,他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王寒冰对答如流。

张明,你应该多向班长学习,人家的学习劲头,那才叫足呢!张明受了老师的批评,看到同学们的目光,脸刷的一下红了。他心想:这个班长,每次我回答不出来,他总是表现得那么优秀,还让不让我活呀!下课后一定要捉弄捉弄他!

下课后,张明走到王寒冰身边,不怀好意地说:班长大人,能耐大啊,看看老师把你夸的!这不,我有一事相求,我的鞋带松了,我自己系不了,有劳班长大人了。

    班长一听就知道张明是在羞辱自己,但是他并没有生气,而是俯下身把张明的鞋带系好了。平时以小辣椒著称的班长这一刻表现得如此大度,张明倒是没料到,脸顿时羞得通红。学习委员李菲菲在一旁看不过去,立即批评了张明一顿。张明,你这个淘气包,你这样做让同学们多么瞧不起你,你知道吗?张明这下彻底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他连忙向班长王寒冰道歉:寒冰,你不但学习成绩好,思想品质更不用说了,与你相比,我真是差得太远了。请你原谅我的无理,以后我好好向你学习,我们还做好同学、好朋友,好吗?班长王寒冰真诚地回答:当然可以,在我心中,你一直是我的好朋友!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3.谈发现:

   发现1:恰当运用课本上所提供的环境。

   发现2:故事的时间、地点要明确,故事情节要曲折、完整。

   发现3: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方法,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特点鲜明。

     ……

任务四:我是故事家

1.自由选取文中的任一环境和人物,用上我们的秘诀和发现,自主完成初稿,教师巡查,帮助有困难学生。

任务五:相互交流,修改作文

2.同桌之间按要求相互修改初稿。

3.根据同桌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作文。

任务五:誊抄作文

    1.把修改好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问题导入:你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什么作用?阅读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你的感受如何?能够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2.师: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以《穷人》为例,帮助学生整理形成图示。)

3.课件出示一则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试着从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自由交流)

4.同桌间交流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步骤,教师总结。

二、词句段运用:从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1.师:《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课件出示长板桥张飞退曹军片段)指名读,要求读出张飞的神勇之气。

2.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张飞的神勇之气?圈画出关键词句。

正面描写——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侧面描写——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3.分男女生朗读,边读边思考:作者已经描写了张飞的语言、动作等,后面又写到曹军的表现,是为了什么?(侧面描写。通过曹军的反应,更凸显了张飞的神勇。)

2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学写复杂心理

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师: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明确:第一个片段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的心情,最后通过一句嗯,揍我一顿也好又表达了桑娜(勇敢、坚定)的心情,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抉择过程,既是桑娜内心真实的写照,又能表现出桑娜关心孤儿、善良的崇高品质。

第二个片段描写了看着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明明可以上前施救却不能施救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邱少云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体会到了他严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这段心理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师:你能试着写一写表现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吗?

(如,生活中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不敢,或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做。)

二、日积月累:古诗《回乡偶书》

1.课件出示古诗《回乡偶书》,学生自由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2.指名读,齐读,正音。研读感悟。

1)学生查找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古诗大意:很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才回乡,乡音没有改变但我两鬓的头发已白了;小朋友见到了我都不认识我,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2)教师归纳,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中流露出来的乡愁,以及被儿童笑问时的无奈和感慨。)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引导学生通过同桌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三本小说,了解小说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语文要素】

3.能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成长的快乐。

一、走进快乐读书吧,了解推荐书目

1.谈话导入。

1)教师板贴快乐读书吧卡片:同学们,这次快乐读书吧,我们一起来读读成长小说。请把书翻到第67页,看看本学期的快乐读书吧向我们推荐了哪些成长小说。

2)学生反馈,课件出示《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封面图。

2.阅读封面。

1)依据书名预测:看这三本书的书名,猜猜看,书里会讲什么内容呢?

2)阅读快乐读书吧的简介,验证预测。

3)再读封面,了解作者:仔细看看书本封面的作者、插图,你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

4)三读封面,关注译者:有的时候,除了关注书名和封面图,有些外国作品,我们还需要关注译者。比如《爱的教育》的译者夏丏尊,大家对他有什么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夏丏尊关于《爱的教育》的评价)

3.小结激趣。

看来三本小说都来历不凡,堪称经典,让我们一起选一本一睹为快吧。

二、共读教材呈现的《童年》片段,习得阅读方法

1.方法一:关注小说的人物。

《童年》这本书中围绕主人公阿廖沙写了很多人物,比如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工人格里高利、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等,我们可以利用人物圆环图来整理。(课件出示阿廖沙和外祖母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1)提问:读了这段话,你发现外祖母有什么特点?(外祖母和说话时很亲切)

2)提示: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你还会读到很多的人,你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的身份、特点和事例写出来。

2.方法二:关注小说的情节。

1)示范填写情节。

在《童年》这个故事里,你将读到主人公阿廖沙的一路成长。试着将关键的情节理一理,形成一条情节链。比如上面这个片段主要写他病中的事,我们就可以概括为:生病。

2)阅读小说的结尾,概括情节。

导语:后来的阿廖沙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也认为我们活得还不错,这种街头生活,这种独立的生活不但我喜欢,伙伴们也很喜欢,他们在我内心激起了一种很深的感情,我总是惴惴不安地希望能为他们做点有益的事。

学生阅读这段话,并尝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这一情节,写进情节链。

三、制订阅读计划,做好阅读记录

1.制订阅读计划。

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分享了阅读儿童小说的两大方法,同学们阅读《爱的教育》和《小英雄雨来》,也可以理一理人物关系,画一画情节图,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很多自己的收获。接下来,你打算怎么读这三本书,准备用多长时间读完呢?

2)确定顺序:为了方便大家边读边交流,我们统一先读《童年》,再读《爱的教育》和《小英雄雨来》好吗?

2.布置阅读记录。

教师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做好阅读记录,以方便书读完后的交流分享。可以使用读书记录卡的形式做记录,也可以用读书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在记录中可以写写当天所读的内容、读后的感受、产生的联想和疑问,还可以摘抄一些喜欢的语句。

教学反思:

 

编辑:陈小榕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南安市九都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南安市九都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